兴亡带来的思考
——听
这两三天观看
张居正,治世之能臣。其功至伟,其死至悲。虽青史留名,但终究难为完人。不苛求张居正,但是他的经历还是给人一些思考的。
第一,少有奇才。少有奇才者,一般原因有二:一是天赋异禀;一是后天教育。张居正应该算是天赋异禀。当然,这跟他父亲立志让儿子出人头地从而改换门庭的强烈动机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改变家族命运的强烈动机使张居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够少有大志,发奋用心,从而成就了少年奇才。十三岁能够因才名甚高博得文坛领袖、一省父母官青眼有加,非常不容易。
第二,人生平台好。第一个平台应该就是接近巡抚。这是张居正的父亲利用自己的关系伸出的一个触角。第二个平台就是张居正自身的才华吸引了巡抚,博得巡抚大人钦佩,父亲的关系就在其次了,巡抚大人成了张居正人生腾飞的良好平台。他不仅仅和张居正成了忘年交,而且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张居正,让他们也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说,巡抚大人已经把自己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张居正身上了。巡抚大人的人脉资源就变成了张居正腾飞的平台。第三个平台就是内阁首辅徐玠对张居正的器重,其中不乏有使张居正成为其政治推手的因素,毕竟对于张居正来说,是一件大好事。第四个平台其实和第三个差不多,内阁首辅高拱为了制衡司礼监,拉拢张居正。使张居正能够借高拱的东风继续青云直上,官至内阁次辅。这样,张居正就很容易拥有了第五个平台,那就是和冯保的结盟。与冯保的结盟使张居正获得完胜,登上了明朝皇朝权利的最高峰。他把自己本身做成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当然,不可避免的有光大门楣,期望家族永远昌盛的私心在里边。
第三,蛰伏期如睡狮,隐忍待变。他和高拱的交往最能够说明这一点。无论高拱怎么跋扈,无论高拱怎么冷落他,他都能够一如既往的对待高拱,当然这只是表面上,实际上他把这账牢牢地记在心里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万事俱备之时,一旦东风骤至,奋起攻之,一招毙命,见血封喉。
第四,有理想,有思路,勤劳王事,果断刚毅。张居正在自己掌握权力之前就有了宏大的政治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具体思路。对于朝廷之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官居首辅,能够刚强独断,勇于任事,善于决断。
第五,私欲显豁,心胸尚欠宽广。当然,父亲病逝,张居正虽说内心矛盾,最终倾向于朝廷夺情,固然有国家改革初见成效,唯恐前功尽弃之外,恐怕守制之后,首辅之位断难保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当刘台等人弹劾他,希望他回家守制时恼羞成怒,进而怀恨在心。刘台弹劾出于道义,并非是人身攻击。按照刘台自己的说法是希望张居正身居高位能够做一道德楷模,而不仅仅是治世能臣。确实,身居高位者的道德榜样作用对于社会风化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不能不说,刘台的说法是有很大价值的。张居正可能是因为私欲作怪居然看不到刘台建议的合理性,对刘台为首的一帮人怀恨在心。当朝廷用可以毙命的廷杖之刑处置他们的时候,身为当事人,也只有他出面求情才可以免去这些社会道德维护者不该承受的刑罚,也才能够让朝廷有台阶可下。可惜,张居正心中只有对刘台等人的怨恨,再有的话就是自己到手的鸭子不能让轻易飞走。一旦飞走,将一去不复返。张居正的胸怀使其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他借用朝廷的暴力强权,狠狠的责罚了社会道德。而社会道德的文化作用是不会因为暴力强权而消弭的。它有可能暂时蛰伏,但是,蛰伏是为了更好地奋起。张居正失势之后的墙倒众人推又怎么会没有这样的因素在里边呢?无论身处何位,无论手中的权力有多大,对抗公众利益,尤其是大家公认的公众利益,对抗公共道德准则,无论你取得多么大的暂时性胜利,失败一定是不久的将来的事实。它就像一个幽灵,虚晃一枪,在并不遥远的地方等着你。
第六,教育学生,责之不可太严,要顾全尊严和脸面。张居正一心为皇帝,一心为国家,一心把皇帝培养成千
徐玠,典型的官场老油条。其成功之处有三:1 能忍。2 善于发现同盟军。3 借助推手化解矛盾。
高拱,自大导致覆亡的典型。高拱也是治世之能臣,既忠且能。败在何处?两个地方。第一,藐视敌人。第二,权力欲望太重,给其他贪权或不贪权者带来不安全感。因此,所有感到不安全的人的联手合作就是其“其败也忽”的重要原因。所以,无论是权力还是学术,当被人认为威胁到他的时候,他会想办法搞掉你。除非你有足够的强大,只有自己不行,关键是有强大的同盟。
海瑞,道德楷模。其实海瑞也是治世之能臣。唯一的缺点就是为国效力之心、追求效率之心太重。不怕得罪当权者是其长处,不惜得罪大多数当权者又是其短处。在暴力面前,国家机器就是暴力机器,置自己于少数人的境地来对抗大多数人,失败者往往是自己。关键在于牺牲了自己也于事无补。
戚继光,文武全才。有后台,和当权者搞好关系,做事情能够得到当权者的大力支持。有平台,和周边同僚搞好关系,有人配合,至少是不给你捣蛋。有参谋,招来门客,有自己的智囊团,在交流与碰撞中往往更容易出现好的做事方案。
读史使人明智,一孔之见,仅表明自己也在思考。